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诊治研究
(一)基础研究 1.慢性低灌注白质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慢性低灌注性白质脑病是白质疏松症的常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认知损害和运动功能障碍,目前对其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缺少有效治疗方法。本学科具有相关工作基础,已经建立动物模型,并在组织病理、生化学改变和治疗方面做了前期探索。发现脑内腺苷受体异常和炎性介质是导致脑白质损伤的重要因素。拟进一步研究,澄清脑内腺苷异常活动及其与炎性介质相互作用对慢性缺血性白质损伤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治疗措施。 目前尚无腺苷受体活动异常与慢性低灌注性白质损伤的研究报道,本项目属开创性研究。对腺苷受体的干预可能达到治疗慢性低灌注性白质脑病的目的,具有应用前景。 2.反义核酸技术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实验研究 血栓性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是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病因,目前临床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性疾病取得较好效果,但仍有部分人群由于产生药物抵抗而不能从中获益,因此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有实际意义。本学科具有相关工作基础,已经在离体细胞水平证实反义核酸预防血栓形成的可能价值。拟开展在体实验研究,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探讨,为将来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本项目以往曾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重庆市科研基金资助,反义核酸技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属创新性探索,整体实验结果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二)临床研究 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是近年开展的一项临床新技术,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本学科有较扎实的工作基础,目前开展规模和技术难度在国内居先进水平。拟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对脑血管、特别是颅内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模式和远期疗效做进一步探讨和评价。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临床治疗技术,许多方面仍然处于探索中,本项目的开展对于提高治疗水平和在临床的推广有实际的价值。 2.急性脑血管病(卒中)的监护和救治 急性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常见急、危症,急性期的监护和处理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和降低残疾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学科建立重症监护室10余年,特别是近年引进中央网络脑功能监测系统,提高了临床监测水平,指导临床救治取得较好效果。拟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对卒中患者急性期生命参数、颅压、脑电和诱发电位及其相互关联性,以及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的关系,做进一步的探讨,总结研究结果指导临床抢救和治疗。 卒中单元是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对于卒中患者的有效管理模式,目前正在全国逐渐推广,重症监护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引进国内时间不长,设置规模、人员配置、具体管理方法、对于卒中患者的监护和急性期救治等方面仍有必要探讨。本项目的开展将提高卒中患者急性期的监护和救治水平,获得成果有推广价值。 3.急性脑血管病早期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治疗对于促进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残疾度有十分肯定的价值。本学科开展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康复治疗10余年,并在2年前建立康复治疗病房,取得很好治疗效果。拟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主要包括言语康复治疗、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和平衡功能治疗的模式、疗程及远期效果评价。 尽管临床医生已经普遍认识到卒中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但对具体介入时机、治疗方法和远期疗效仍然存在模糊认识。本项目的开展对于神经康复治疗水平的提高和推广有实际意义。
|